11月20日,在我校图书馆举办的“匠心筑阅”师生共读会上,计算机与软件工程系王宏老师带领现场60余名学生读者,一同走进迟子建的长篇小说《额尔古纳河右岸》,围绕“民族记忆、自然共生与时代变迁”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,挖掘这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生态智慧与文化内涵。

这部以鄂温克族最后一位女酋长自述写就的作品,承载着民族记忆,更蕴含了“万物有灵”的自然观与“生命轮回”的生命观。王宏老师将全书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了解读:早期,部落于山林依传统习俗生活,日常与家族情感交织;中期,现代文明冲击,族人于坚守传统与接纳现实间挣扎抉择;后期,部落变迁,少数坚守者见证传统文明落幕。
在共读环节中,四位学生代表的朗读让文字焕发生机。商务管理系赵晗煜读“额尔古纳河清晨”,用诗意语言勾勒出自然的宁静;数字媒体系韩金洋读“大兴安岭四季”,以山的“性格”比喻族人的坚韧;财经金融系张容嘉读“驯鹿与人的关系”,展现出游牧民族与自然共生的智慧;数字媒体系侯可读“下山与重返”,通过具体抉择凸显出文化坚守的艰难。
“读这本书就像在照镜子。”作为首次参与读书分享的专业课教师,王宏老师感慨,逐字研读后,情绪久久难以平复,“它让我们看到了人类与自然的复杂关系,也促使我们反思自身在时代浪潮中的选择。”这种反思最终凝聚成三大启示:尊重自然规律,避免过度开发;珍视少数民族传统,警惕“文明优越论”;在时代变迁中,坚守初心,不被物质诱惑裹挟。
活动尾声,王宏老师以“我们每个人都在这条河边看着自己的倒影”总结全书,这场共读会搭建起文学与现实的桥梁,让师生在触摸民族记忆的同时,重新审视人与自然、传统与现代的永恒命题。当白色驯鹿的背影渐渐远去,关于文明进阶与文化传承的思考,如种子般在冬日的图书馆里悄然生根发芽。(图书馆 杨菲 赵文婷)




